连续21个交易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 疑似正回购悄然发生

摘要
金融界债券讯 11月23日(周五)中国央行今日不开展逆回购,今日无到期,自10月26日至今央行连续21个交易日未展开逆回购操作,继续刷新纪录。

  金融界债券讯 11月23日(周五)中国央行今日不开展逆回购,今日无到期,自10月26日至今央行连续21个交易日未展开逆回购操作,刷新了2016年初央行宣布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至每个工作日以来的新高。

  中旬往往存在税期高峰等流动性扰动,但央行并未受此影响在月中重启并持续开展操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今年四次定向降准后,市场资金面已经总体较为宽松;二是最近公开市场到期压力较小,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市场利率表现平稳;三是出于稳定汇率的考量,近期中美短端利差出现倒挂,若这种趋势持续将对人民币汇率、跨境资本流动都会造成压力,所以央行暂停逆回购操作或许也是出于稳定短端利率、改善中美利差的考虑。

  而国盛固收刘郁则从另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她从央行发布10月资产负债表和信贷收支表看到,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对中央银行债权”科目,该科目10月环比增加3800亿,为年内首次发生变化,前几个月一直保持在0。该科目为持有央行发行的债券及其他债权,指向央行可能进行正回购操作;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其他负债”科目,该科目10月环比增加4364亿,一般为正回购和外汇法定准备金,而后者一般与资产科目下的“其他国外资产”相对应,10月该科目仅增加115亿,也指向4364亿的变动可能主要是正回购操作。她指出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两个科目的互相印证,指向央行可能在10月进行了类似“正回购”的操作,这也解释了央行缘何在11月连续20个交易日不进行逆回购投放。同时她表示央行疑似“正回购”的操作,起到了平滑流动性的作用,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避免货币市场短端利率与政策利率出现持续倒挂,出现流动性“淤积”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该操作也并非指向央行意在收紧,而是“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毕竟“把好闸门”下的货币宽松仍是宽松。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表示,近期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主要原因有:一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到期的资金极少,不需要通过逆回购来继作;二是前期降准和公开市场释放的大量资金堆积在银行间市场,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到实体经济,这说明进一步宽松的必要性已经不大,政策的重点将是定向宽松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今年以来央行通过降准、MLF等方式,加大中长期流动性释放力度;与此同时,央行多次通过较长时期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达到“收短放长”效果。这一方面可以优化银行流动性结构,引导其向实体经济定向“宽信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适度控制市场利率水平,避免释放“大水漫灌”信号。

  谈及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对市场将造成哪些影响,王青表示,近期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一方面并未对资金面充裕状态构成显著制约,市场利率已较为稳定且处于公开市场政策利率(DR007)附近,市场对央行短期内上调公开市场政策利率的预期已基本消散。另一方面,这段期间债券市场也未受到明显负面影响,国债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这主要源于前期公布的金融有宏观数据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边际放宽抱有较高预期。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表示,从总量上看,目前,国内流动性依然比较充裕。年内央行已不断通过降准、超额续做MLF、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等措施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目前流动性相对充裕,Shibor各期限利率走势平稳,国债收益率逐渐下行,因此,暂停逆回购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市场普遍认为,央行将注重投放中长期资金,降准和“有条件”的降息都有空间。海通证券姜超认为,目前降准仍有空间,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走稳,金融风险下降,尽管央行年内实施4次降准,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融资需求低迷。可见仅仅依靠货币数量宽松及窗口指导银行放贷效果有限,而降息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耐用品消费。李奇霖表示“预计明年一二季度降息降准的概率比较大。”

  推荐阅读:连续20天不投放谜团:疑似正回购悄然发生 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或转向 降准+降息呼声渐起

 

关键词阅读:央行

责任编辑:卢珊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