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金诚:2023年江苏省城投公司信用风险展望

  摘 要

  江苏省发债城投企业数量众多,行政层级和主体信用级别均较为下沉。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各地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江苏城投企业资产规模也随之大幅增长。股东对城投企业的总体支持意愿及支持能力普遍高,净资产规模全国第一,近年来逐年增长但增速有所减弱。

  各下辖市城投业务相对多元,但仍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等业务为主,资本结构中存货、其他应收款占比全国最高,整体主营业务回款的速度较慢。今年以来,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滑影响,特别是在对土地出让较为依赖且债务率较高的区域内,城投企业面临的压力更为明显。伴随江苏省融资平台的清理整合,部分片区类城投企业信用质量或受到影响。

  江苏省城投债发行及存续规模全国居首,2022年企业债券净融资额下降幅度明显。由于江苏省城投企业资质较好,融资渠道畅通,以发行银行间公开债为主,中票、超短融占比较高。江苏省整体债务短期化情况比较严重,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以及镇江这种债务压力较大地区,三年内将迎来债券集中兑付高峰,大部分地级市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融资渠道约束及资金需求加大的双重压力下,对部分地区城投企业提出新的挑战,需要防范集中兑付风险。未来随着全省建设理性增强,债务增速或将有所放缓。

  近年来,江苏省得益于区位资源突出、工业体系完备及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等多种优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财政实力增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未来全省聚焦新兴领域,突出特色优势,工业集群布局完善,未来致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财力强且税源优。预计江苏省城投企业在地区建设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将继续获得较高的外部支持。

  关键词:江苏省 城投债 城投企业评价体系 信用风险

  一、发债城投企业及城投债特征

  (一)发债城投企业情况

  城投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区县级平台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强大的地区经济财力对地区城投企业信用加持作用明显

  作为国内城投债存量规模最大的省份,江苏省发债城投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2022年末,江苏省城投企业共620家[footnoteRef:0],占全国发债主体的17.96%,部分城市城投企业发债数量甚至远超于个别省份。从级别分布看,发债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AA及AA+级为主,其中AA级企业达到393家,AA-以下仅6家。区域层级来看,省级城投企业3家,地级城投企业194家,区县级城投企业423家。江苏省区县级城投企业占省内全部城投企业的68.23%,远高于全国区县级平台占比(约57%)。可以看出,江苏省区县级城投企业省内占比远高于全国占比,整体信用资质下沉较多,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投资人对于区域的肯定,地区政府强大的经济财政实力对于地区城投企业的信用加持作用明显。 [0: 剔除无公开级别主体74家。]

  发债城投企业集中在苏南,各地市间有所分化,经济财政实力较强地区资质下沉明显

  从江苏省城投企业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苏南[footnoteRef:1][footnoteRef:1]地区,其中苏州市的城投企业数量最多,为91家,其次为南京市(83家)、无锡市(59家)、常州市(49家)和镇江市(23家);苏北和苏中地区城投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南通市的城投企业数量最多,为67家,宿迁市和连云港市最少,为21家。江苏省省属城投企业数量少,只有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3家。 [1: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所辖区域;苏中地区指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所辖区域;苏北地区指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所辖区域。]

  从各地市城投企业行政层级分布看,宿迁市以地市级城投企业为主,占比为57.14%,下辖区县经济财政实力相对较弱,区县级城投占比较低。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和苏州市以区县级城投企业为主,占比分别为77.97%、77.61%、69.39%和65.93%,上述4市的GDP规模均在8000亿元以上。其中,苏州市园区级城投企业占比高,为51.6%,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综合实力均位居我国同类园区前列。

  从各地市城投企业主体级别分布看,AAA级别城投企业主要集中于省本级及经济财政实力强的南京市和苏州市。南京市城投企业中主体评级为AAA的占比21.69%;苏州市园区的发债城投企业数量较多,园区经济财政实力普遍较强,对发债城投企业信用水平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扬州市和宿迁市城投企业中AA占比分别为85.29%和80.95%。整体来看,高信用级别城投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信用水平分化较为明显,呈现“南高北低”格局。

  每年新增发行主体情况:随着地方严格控制遏制融资平台数量,新增发债主体波动下降

  从江苏省发债城投企业近十年新增情况看,2012年~2016年,新增家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新增数量占全国新增企业的比重也同趋势上升,从2012年占比18.28%增长到2016年的25.92%。2016年,江苏省年新增城投数达到高点(106家),此后波动下降。到2022年,江苏省全年新增城投企业数量最低,为20家。近十年,南京市、苏州市和南通市新增发债城投企业数量最高,分别为82家、75家和70家,镇江市新增发债城投企业数量最低,为20家。

  从新增发债主体的层级分布看,区县级城投企业占绝大多数,2012年,新增区县级城投企业占全国比重超过40%,是全国新增主体的主要力量,但近年来占比逐渐下降;地级城投全国占比2016年逐年上升至19.12%,近五年,随着江苏省逐步规范融资平台数量,两者全国占比都在逐年波动下降。

  (二)城投债发行特征

  发行市场及债种分布:发行规模全国遥遥领先,2021年规模巅峰,私募债居多

  江苏省是发债大省,发债规模每年都是遥遥领先,占全国比重在20%左右,且较第二名差距较远。近年来,江苏省发债规模成波动上涨趋势,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2016年,随着公司债的扩容,当年交易所品种发行量大幅上涨,2021年,江苏省债券发行量达到历史峰值。2022年受大环境影响,江苏省债券发行量同比大幅下降近30%,但尽管如此仍有1.2万亿左右的规模。但值得注意的是,净融资规模仅相当于2021年28.57%,其中定向融资工具、一般短期融资券和私募债发行规模降幅较大,分别下降25.7%、25.1%和20.5%。2019年以来,江苏省3年期以上债券发行量占比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2022年以来,3年期以上债券发行量占比仍达到57.96%,整体发行期限仍较长。

  各地市的净融资规模也有差异。2022年,江苏省大部分地级市债券融资净流入,其中淮安市和镇江市债券净融资量小于10.00亿元,南通市债券融资净流出84.31亿元。这些城市都是江苏省债务压力较大的地区,镇江市近年来主动压降城投企业债务规模,2家地级城投企业(镇江城市建设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瀚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债券净偿还规模较大,南通市区县级城投企业债券净偿还规模较大。而苏州市、南京市、盐城市和无锡市的债券净融资规模较大,分别为527.29亿元、367.38亿元、178.85亿元和177.43亿元。

  发行市场来看,江苏省城投企业偏好银行间市场,2022年占比62.02%,主要用于偿还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等;发改委端的企业债在2009年相比发行规模较大,此后占比逐年下降;公司债2009年在交易所市场首次亮相,2012年到2016年迅猛增长,2017年触底后反弹,2019年增长率达到194.83%后断崖下降,2022年负增长16.63%。从券种来看,由于江苏省城投企业资质较好,融资渠道畅通,以发行银行间公开债为主,其中,中票、超短融占比较高,合计占比达68.23%。

  存续债券情况:江苏三年内迎来集中兑付高峰,短期偿债规模南京苏州无锡三市领先;在融资渠道约束及资金需求加大的双重压力下,对各地城投企业提出新的挑战

  从江苏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2023-2025年)到期债券规模占存续债券规模的比重看,大部分地级市占比在70%~80%之间,将迎来到期集中兑付的高峰期。其中占比最高的地级市为南京市(占81.17%),宿迁市占比最小(占61.82%)。从江苏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到期与回售债券规模看,苏南地区的城投企业未来三年集中到期债券规模最大,占全省到期规模比重58.30%,其中南京市城投企业到期债券规模占比20.76%,苏北地区的连云港市、宿迁市规模相对较小,分别占2.74%、1.72%。债务集中到期加之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江苏省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近年来江苏省多次提出控制融资成本,在融资渠道约束及资金需求加大的双重压力下,对各地城投企业提出新的挑战。

  从一年内到期债券的规模上看,南京、苏州及无锡三市领先,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及财政基础,整体信用环境较好,偿债压力一般;其次是南通、泰州、盐城及镇江,偿债压力较大。区县级城投到期规模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头部”,比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而宿迁、镇江等实力相对弱的地区到其城投债集中在较高层级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南通主要集中在部分区县级城投企业,经济财政实力及可获得的资源相对有限,需警惕部分债务到期规模较大的城投企业资金滚赎压力。

  市场认可度:投资人对不同地市的认可度差异较大,利率有分化但逐渐弥合

  从各地市5年期债券发行利率情况来看,苏南地区的利率明显低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如苏州、南京发行利率处于全省低位,且近五年降幅最大;泰州、盐城降幅最小。2022年各地市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整体来看,盐城、连云港、泰州、淮安及镇江仍面临一定的成本控制压力。2019年起,省内各市五年期发行利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逐步收窄,2022年压缩到153BP,经济实力较弱区域发行成本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渐弥合。

  二、城投企业评价体系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RTFU002202208)》[footnoteRef:2],东方金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用评级分为个体信用状况和外部支持两部分。 [2: 详见https://www.dfratings.com/index.php?g=portal&m=lists&a=view&aid=2672]

  个体信用状况主要考察不考虑外部支持情况下受评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程度,包括基础评分和调整因素。基础评分主要考察受评主体的经营规模、业务运营、盈利与获现能力、债务负担和保障程度等。调整因素主要考察受评主体业务多元化、债务结构、财务弹性、资产质量、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其他因素。外部支持主要考察支持方对受评主体的支持意愿和支持能力。

  三、资本实力及业务运营

  江苏省694家城投企业剔除无2021年财务数据的城投企业和发债子公司后,合并口径下共计453家城投样本企业。以上述样本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资产规模: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江苏城投企业资产规模增长较快,存货和应收类账款占比高,流动性较弱

  城投企业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各地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江苏城投企业资产规模也随之大幅增长。江苏省城投企业体量庞大,占全国城投企业资产规模的17%左右。截至2021年末,江苏城投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44万亿元,较十年前翻了近4倍,增长速度较快;资产总额均值也由145.93亿元增至567.87亿元。

  从资产构成看,江苏省城投企业的资产主要以流动资产为主,其中,泰州市与南通市城投企业的流动资产占比较大,维持在78%-80%。近年来,各市城投企业除连云港市外,流动资产均小幅增长,主要由存货、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和货币资金构成。2021年末,上述四项合计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92.79%。

  存货主要包括政府注入的拟开发土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开发成本,其中,南京市城投企业存货总量排在第一位,为0.94万亿元,泰州市、盐城市和徐州市2021年增速明显,分别为18.54%、17.91%及17.08%,说明这些地区的基建业务规模仍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城投企业业务可持续性较强。从各市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来看,徐州市占比最高,2021年末为57.06%,盐城市最低,2021年末为41.81%。

  近年来,随着城投企业不断的市场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模式也逐步向自建自营模式转变,自建自营模式下的项目也有所增加,但各地市表现不同。2019年末~2021年末,江苏省各市城投企业在建工程规模相差较大且变动幅度不一致。其中,南京市、盐城市和徐州市逐年上升,说明自建自营项目建设规模加大,2021年盐城市增幅最大,为65.86%,而泰州市出现较大幅度负增长,为-35.03%,部分自建自营项目建成转固。值得注意的是,自建自营项目的资金来源为公司自筹,资金的偿还来源主要来自未来建成项目的经营性收益,如厂房的租赁费、体育馆等的门票收入等,未来能够实现收益的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部分项目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未来也需要关注自建自营项目的运营及收益情况。

  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主要为应收政府部门及相关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回款以及与政府部门和其他非关联公司的往来款及保证金。江苏省应收类款项占比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政府占款情况比较严重。2019年末~2021年末,江苏省下辖各市,除镇江市外,其城投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都呈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常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城投企业两项应收款之和占流动资产比重都在逐年增加,连云港市城投企业两项应收年增长率持续增加(2019年7,15%,2021年22.07%),地方回款压力加大。近三年,徐州市和宿迁市城投企业两项应收款增长率持续下降,镇江市城投企业两项应收款增长率稳定在2.8%左右。2021年,镇江市城投企业包括镇江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应收账款大幅下降,政府回款明显改善。

  净资产:规模全国第一,逐年上升

  2021年,江苏省城投企业所有者权益增长7.51%,低于全国2.31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国排第18位,净资产规模增幅有所放缓。从江苏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所有者权益情况看,2021年,南京市和苏州市城投企业所有者权益规模较大,超过10000亿元,宿迁市和连云港市规模较小。2019年末~2021年末,除连云港市外,其余12个市的城投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各地市中,除苏州市城投企业实收资本增长率逐年增加,股东注资增加趋向良好,其余地市皆显出波动下降的态势,盐城市城投企业资本公积增长率下降明显,但在各地市中仍处高位,股东及相关方其他方面的支持力度靠前。2021年,徐州市、盐城市、无锡市和泰州市所有者权益增幅较大,分别为10.78%、10.57%、10.47%和10.31%。

  四、盈利获现能力

  盈利能力:受其半公益属性的影响,城投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盈利对政府补助依赖性高

  2019年末~2021年末,江苏省城投企业净利润总规模超过1400亿元,全国第一,超过第二名广东省60.12%。分各地市来看,2021年,苏州市城投企业净利润规模285.49亿元,反超南京市成为第一。南京市、南通市、盐城市和常州市城投企业净利润规模呈现不同幅度的负增长,其中南通市和南京市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14.67%、14.17%。从江苏省下辖各市净资产收益率变动情况来看,2019年末~2021年末,宿迁市城投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稳居第一,主要系宿迁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的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洋河股份)盈利能力优异所致,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7%以上。2021年,洋河股份白酒业务收入为244.40亿元,毛利率77.07%,占总收入比重96.41%,。而大部分地市城投企业由于半公益性行业特征,主要依靠政府补助,整体盈利能力较弱。整体来看,随着城投企业业务转型的不断推进,整体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稳定性较差,对政府及相关方的补贴收入依赖程度仍较大。

  回款情况:受到行业特征影响整体较弱,未来随着转型发展或将改善

  从江苏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主营业务的回款情况看,2021年,宿迁市城投企业回款情况良好,现金收入比率为130.86%,主要由于宿迁产发持股的洋河股份(145.20%)拉动所致,宿迁市的其余城投企业(15家)中,部分现金收入比率虽超过100%(8家),但其净资产收益率皆不超过4%,盈利回款情况较差。连云港市城投企业回款情况较差,两市城投企业的现金获取差异较大。2019年末~2021年末,泰州市、扬州市和南京市城投企业的现金收入比率逐年上升,其中泰州市城投企业现金收入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最高,为6.52%。常州市城投企业的现金收入比率逐年下降,年均复合负增长6.42%。随着城投公司逐步的市场化转型,收入回款对政府的依赖程度或将有所下降,但短期来看,整体回款情况仍然较差且受到政府规划安排等方面影响较大。

  五、债务负担和保障程度

  债务负担:规模增长,债务偏短期化,流动性部分趋紧

  从江苏省下辖各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看,截至2021年底,苏南地区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较大,其中南京市和苏州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分别为14615.09亿元和11054.02亿元,其他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均不足10000亿元。2019年末~2021年末,江苏省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大部分呈上升趋势;淮安市、扬州市和连云港市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48个百分点、3.14个百分点和2.78个百分点,均处于省内较高水平;镇江市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持续下降,2021年末较2019年末下降3.4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镇江市政府对地方城投企业化债的支持,地区平台企业债务压力有所减轻。从各地级市具体数值来看,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最高的为南京市(56.32%),依托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南京市近年来发展提速,随之债务负担也相应增加;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和宿迁市全部债务资本化率在50%以下。

  从资金来源来看,江苏城投企业有息债务以银行贷款为主,其次是债券发行,截至2021年底,江苏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的债券融资占其全部债务的34%左右。江苏城投企业由于体量庞大,所以非标融资规模在全国排名靠前(第四位),其中无锡、盐城、南京非标规模排名前三,从非标占比来看,最高的地市为扬州、淮安和连云港。总的来看,在近年来清查高成本融资的背景下,江苏省非标融资的占比是有所下降的,整体占比不高,但是仍需要关注部分财力弱、非标高的地区,如盐城、淮安、连云港等部分县市。

  从债务期限上看,江苏省整体债务短期化情况比较严重,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以及镇江这种债务压力较大地区,需要防范集中兑付风险。从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情况来看,2019年末~2021年末,江苏省大部分地级市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反映出江苏省城投企业流动性部分有所趋紧;其中徐州市、南通市和盐城市降幅在各地市中较大;宿迁市、连云港市和无锡市2021年底现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较2020年底有所增长。截至2021年底,宿迁市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1.14倍,为各地市最高,其次是南京市和苏州市;盐城市、泰州市、常州市和镇江市分别为0.55倍、0.51倍、0.47倍和0.46倍,在各地市中处于较低水平,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

  六、外部支持情况

  (一)地区概况及资源禀赋

  江苏省区位优势突出,一马平川通江达海,为其强劲的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区域中部,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和浙江接壤;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是中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重点交汇地。

  水资源丰富,江苏省拥有通江达海、江海联动的独特区位优势,东临黄海,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下游,内有京杭大运河,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地形地貌方面,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7%,域内有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土地财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交通方面以公路铁路为主干架、长江、大运河、沿海为主通道,以中心港为枢纽,各种运输方式互相作用,交通优势明显,是我国最重要的开放门户。

  人口方面,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江苏人口8474.80万人 10年增加608.81万人,增量人口主要是外来流入。省内苏北地区人口总量在2015年达顶峰,后人口呈净流出状态,人口吸附能力较弱,苏中地区人口总量基本维持稳定,区域内净流动较小,苏南地区人口虹吸效应显著,2015年后人口大规模净流入。人口增速前三名分别为苏州(18.13%)、无锡(14%)、南京(13.95%)。

  交通方面,以公路、铁路为主骨架,以长江、大运河、沿海为主通道,以中心港为枢纽铁路路网密集:京沪铁路——东西向穿越江苏的南部、陇海铁路——东西向经过江苏的最北部,徐州为两大干线交点;沪宁城际,宁杭高铁,宁安客运专线,宁启动车,郑徐高铁贯穿境内;港口方面,省内沿江沿海地区共10个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数、货物吞吐量、亿吨大港数等多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公路方面,省内县县通高速,高速密度全国居首。

  (二)经济状况及产业分析

  1、经济概况

  “实打实、沉甸甸”的业绩——全国前列,总量人均都优秀;2021年经济总量已超韩国,国内持续15年位居第二位

  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江苏省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构成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22年全省GDP为12.29万亿元,排名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位居第2位,仅次于广东省,且与广东省的差距越来越小;GDP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2.8%,人均GDP为13.7万元,仅次于北京、上海。2021年江苏省全省GDP水平已超韩国、澳洲、俄罗斯等国家。省内区域发展来看,苏南地区经济总量稳占全省57%,但近年来苏北及苏中地区也有不俗的表现,苏北、苏中地区经济增速普遍高于苏南地区,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较2011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现阶段苏南地区经济要素流向苏北地区,可加速各地级市协调发展。

  城市经济很“抗打”,总量人均都优秀;尖子班的“差生”也开始奋起直追

  分地市看,江苏省下辖13个地级市均跻身百强市,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市均为万亿级城市,苏州市经济体量最大,南京、无锡相对规模较大,且均保持较平稳增长;淮安、连云港、宿迁地区经济规模偏低。经济增速来看,2021年除南京、扬州、盐城外,其他城市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层级,2021年,江苏辖内40个县市GDP总量最高的是苏州昆山市(高达4748.06亿元),无锡江阴市排第二(4580.33亿元),是江苏省内GDP总量超过4000亿元的两个县市。此外,GDP总量在2000亿元以上的还有苏州的张家港市和常熟市、无锡的宜兴市。另有12个县市GDP总量在1000亿元以上,有4个县市GDP总量在500亿元以下。

  2、产业情况

  产业结构:制造业大省,产业结构逐步迈向高端,三产稳步增长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工业取得较快发展。1978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27.57:52.60:19.84,工业拉动经济,二产占据主导。其中,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1952年提高了35.0个百分点。2022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04:45.48:50.48,第一产业占比极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逐步迈向高端。近年来,江苏省工业增加值主要来自于苏南地区。其中,苏南地区苏州市以9962.52亿元的规模,在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占比攀升至21.83%。

  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按累计增加值排名的前十大行业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86.1%,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电气机械、汽车、专用设备、医药、金属制品等6个行业分别增长6.3%、16.3%、14.8%、6%、11%和10.1%。工业生产是支撑全省工业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2年,全省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分别快于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8.8个、7.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全省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年内,全省新投产民营工业企业709家,对民营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18.7%,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15.2%,新投产企业拉动效果显著。

  2021年江苏省超越广东省成为第一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为4.15万亿元,较上海高出0.74万亿元。2022年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五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累计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74家。江苏省境内有多家高市值制造业企业,如恒瑞医药、天合光能、亨通光电、徐工机械、威孚高科等,涵盖医药制造、电器机械、计算机通信等多个行业,为江苏高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提供动力。

  聚焦产业:“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专精特新”企业遍地开花

  “十四五”时期,江苏省聚焦新兴领域、突出特色优势,培育壮大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前沿新材料、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和绿色食品),发展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激发化工等4个传统产业(化工、钢铁、纺织和机械)发展动能。江苏省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成功举办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万家。

  江苏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0.8%、48.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7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4%,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在锂离子电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的拉动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贡献拉动作用明显,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6.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工业战略布局来看,江苏省境内建设的10个集群进入工信部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数量属全国第一,规模居全国首位;推进“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等7条产业链达到中高端水平,全年新增4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42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数居全国第一;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新增25家和14家,总数分别达96家和27家;协同打造科技创新发展带,支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沪宁产业创新带、太湖湾科技创新圈等,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截止2021年末,全省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5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其中,6家国家级经开区进入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前30名单。江苏省工业布局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江苏省加快江苏省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五年分别增长2.17倍和3.48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全年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改造项目、1万家完成改造任务,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9家。

  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批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经济拉动效果明显

  江苏省加快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咨询、专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满足产业链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

  江苏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批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占据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前三名,其中金融业对江苏经济拉动作用逐渐增强。2022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其中,金融业增长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7.6%。近20年来,江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8.73%增长至2022年的15.62%,2022年江苏金融业增长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达33.73%。2022年江苏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8.05%,占全国比重10.75%,依然高于江苏GDP占全国比重(10.15%),对全省的经济影响较大。2022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2%、13.3%、11.8%、11.4%,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产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快,带动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同比增长33.3%。

  地级市产业:乘着国家级战略的春风,各市特色产业百花争艳

  江苏省苏南地区作为先发地区,已经完成前期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的积累,现阶段以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电子,纺织、机械行业优势显著。苏中、苏北地区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加速赶超阶段,承接苏南产业转移,产业逐步高端化,产业集中化、产业链聚集化发展。

  2022年江苏省入围工信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的10个集群中,苏南地区有6个(江苏省无锡市物联网集群、江苏省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江苏省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江苏省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江苏省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苏中地区有1个(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苏南苏中合作的有1个(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苏北地区有1个(江苏省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跨三区的有1个(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2022年公布的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中,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宿迁、溧阳8地特色产业,涵盖基因与细胞技术、集成电路制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药、电子元器件、动力船舶、高分子膜材料、动力电池等,各市特色创新产业百花齐放。

  (三)财政及债务情况

  1、财政实力

  江苏省整体财政实力很强,省内各地市财力呈现梯队格局

  江苏省财政实力很强,土地财政依赖度高,但财政自给率排名中上游。2021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5亿元,居全国第二,增速10.5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171亿元,全省税收占比为81.6%,财政收入质量较高。由于腹地广阔,人口集中度高,可供出让的土地较多。2021年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1363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12789亿元,全国土地市场增长承压下,2021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绝对值全国位居第一,同比增长16.68%,增速较快,主要得益于房地产市场景气度较高,当年度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加。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586亿元,财政自给率为69%,排名全国5位,相对靠前。整体来看,在财税承压的大背景下,省内财政创收维持稳定,各渠道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江苏省各地市财政实力分化明显,苏南地区财政实力领先。分地市来看,南京与苏州财政实力绝对领先,镇江、淮安、连云港和宿迁财政实力相对较弱;苏南(除镇江)财政自给率较高,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则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苏州、南京综合财力[footnoteRef:3]最强,高于4000亿元,远超其他地市,两市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43.45%,主要得益于发达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较强的税收产出能力和大规模的土地出让;无锡、南通、常州财政实力较强,处于第二梯队,综合财力在2000-4000亿元之间;徐州、盐城、扬州、泰州财政实力在省内属于一般水平,处于第三梯队,在1000-2000亿元之间;而宿迁、淮安、镇江和连云港财政实力相对较弱,分别为938.0亿元、922.8亿元、828.2亿元和747.1亿元。质量方面,各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均在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较高。财政自给率方面,南北分化较大,苏州、南京、无锡、常州财政自给率均在80%以上,财政自给率较高,而宿迁、淮安、盐城财政自给率不足50%,处于较低水平。需关注的是,常州、泰州、南通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超过60%,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在房地产下行周期中,其财政实力易受影响。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2、债务情况

  体量居首、债务率高,各地市城投债存量压力分化明显——显性无忧,隐性压力大

  从债务情况看,截至2021年末,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8963.76亿元,较2020年末上升10.07%,整体债务率73.62%。其中一般债务7167.51亿元、专项债务11796.25亿元;省级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705.53亿元,主要债务分布在市、县区域。2021年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0823.14亿元,尚有一定空间。从债务率上看,2021年城投债务/综合财力为320.76%,债务压力仅低于天津市,城投行业严监管环境下,仍需关注省内弱资质地区债务偿付及滚续情况。

  地市层级来看,镇江、泰州、淮安广义债务率较高,债务负担较重。从广义债务规模[footnoteRef:4]来看,南京、苏州、无锡广义债务规模均超过万亿;其次分别为南通、常州、盐城、泰州、镇江,广义债务规模在6000-10000亿之间,其余依次为徐州、淮安、扬州、连云港、宿迁,广义债务规模在2000-6000亿之间。从债务率[footnoteRef:5]来看,苏州、徐州、宿迁广义债务率相对较低,在300%以内;第二梯队依次为常州、无锡、扬州、南京、南通、连云港、盐城,广义债务率在300%-500%之间;淮安、泰州、镇江广义债务率较高,在500%-800%之间,债务负担较重。曾经的网红城市镇江债务率维持高位,在江苏省排名第一,这几年债务周转压力仍较大,但得益于江苏省及当地政府的支持,镇江市整体债务规模增长有所遏制,融资步伐大幅放缓,且债务结构优化,短期有息债务占比下降。 [4: 政府债务余额+城投有息债务] [5: 债务率=广义债务/综合财力]

  七、总结与展望

  江苏省是一个给大家又惊又喜的省份,喜在于他拥有全国最强的经济财政实力和区位优势,给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可投资产,而忧在其雄厚的实力下却也积累着庞大的债务规模。

  经济财力方面,未来江苏省整体还将继续保持强劲。产业方面,苏南地区将会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产业,苏中、苏北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省内全域一体化战略将推行,加速各地市的协调发展,全省未来经济财政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尤其是苏北地区。

  江苏省债务规模在不断积累,未来随着全省建设进度的逐步放缓以及化解债务压力的加大,债务增速或将有所放缓,债券发行不会出现大幅增长情况。在资产荒背景下,江苏省的债券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导致隐性债务负担不断的加重,并且区域经济债务水平有一定分化,江苏省的化债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目前江苏省各地对于基建项目的建设逐步理性化,加大对于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平衡的测算,做到“把钱用在刀刃上”。因此未来预计江苏城投企业的融资速度将有所放缓,除了借新还旧的刚性债务需求外,对于新增项目借款会更加谨慎。同时,江苏省对于城投企业融资资金来源提出银行借款:债券发行:非标融资7:2:1的目标,预计未来非标融资将进一步压缩,由于江苏城投企业多涉及隐性债务,债券融资只能借新还旧,因此未来债券规模将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

  江苏省债务短期化情况较严重,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以及镇江这种债务压力较大地区,需要防范集中兑付风险。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积累,部分地区融资空间压缩,且由于城投平台成立时间较早,部分企业涉及隐性债务,因此整体融资渠道不畅通,债务短期化情况严重。尤其是要关注苏北地区的债务风险,苏北地区整体的债务压力高于苏南地区的,债务的短期化压力比较大,镇江、盐城、淮安、泰州等地的债务压力仍需关注,需要甄别市场红利下埋藏的风险隐患。

  伴随江苏省融资平台的清理整合,部分转型过程中城投地位弱化的片区平台信用质量值得关注。随着中央及省内融资平台清理整合的政策不断出台,近年来城投兼并重组的情况较多,地区主要平台的信用资质或将有所提升,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江苏省的平台企业众多,尤其是一地多平台的情况很多,出现了较多以片区开发为业务的企业。未来随着这种平台的整合以及当地政府对城投企业的重新规划,部分片区类城投企业地位或者城投属性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警惕这种城投地位可能弱化的企业的信用质量。

关键词阅读:城投公司

责任编辑:卢珊 RF1005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