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共上升了10.4个百分点,从2021年末的262.8%升至273.2%。
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实体部门债务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社会融资情况和总资产负债规模,从而为有效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稳健性提供参考。
分析来看,导致去年宏观杠杆率上升的原因有多个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拉高了宏观杠杆率水平。同时,政府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对于维护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守住安全底线,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部署了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这些逆周期调控政策对债务增长的影响会在当期体现,但对产出的影响相对滞后。因此,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既是外部冲击的客观反映,也是逆周期调控政策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及时应对。
实际上,2020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稳杠杆促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宏观杠杆率连续5个季度净下降,为后续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营造了宝贵的政策空间。
从国际比较看,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较快恢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表现继续保持领先,通胀总体可控。以温和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增长较快、物价稳定的优化组合,正说明我国宏观政策有力、有度、有效。
杠杆具有对资金资源进行时空配置的功能,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正常合理应用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超出正常合理范围则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换句话说,适当应用杠杆可以发挥其撬动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片面追求杠杆则会增加发展风险。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是着眼于总体、长期稳定的角度。
宏观杠杆率作为经济周期变化的“警戒线”,当前保持基本稳定,能够反映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趋于收敛,这也为未来金融体系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空间。
考虑到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稳步复苏、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加快投资步伐、消费能力与意愿稳中向好、增量政策性工具的推出以及地方债发行提速等因素,今年宏观杠杆率仍有上升的空间与可能,但增速与斜率有望放缓。
尽管内外部环境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效果不断显现,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经济运行回升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内生增长动力将不断增强,我国宏观杠杆率仍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关键词阅读:宏观杠杆率




- 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今日北京开幕,500台机器人将展开538个比赛项目竞技对决
- “AI+医疗”政策再添猛火!浙江十部门联合发文,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加速落地
- 星河动力航天完成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多项关键地面试验,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
- 技术+降本+政策三重催化,Robotaxi已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基础
- OpenAI要求5个月算力翻倍,全球军备竞赛加剧,AI算力产业链全线受益
- 沪指攻下3674点之后,未来还有多大空间?三大逻辑或酝酿新主线
- 创业板指涨逾2%,算力硬件方向领涨,券商股异动拉升,两市成交额连续第55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
- 金融支持消费政策发布,有望增加百亿级的消费动力
- 液冷服务器市场高增速千亿规模蓝海,驱动算力基础设施扩容
- 脑机接口产业路线图发布,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应用新场景